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补正
蒋 志
《四川大学学报》一九八一年第四期《李白究竟出生在哪里》一文,在结论部分认定李白出生于四川绵州昌明县青莲乡,幼时读书于大匡山,以后随父流寓江汉,但他的“老家仍然留在蜀中的昌明县(今江油县)青莲乡,所以他对故乡的山川风物,怀着异常深厚的感情。他不时游息于巴山蜀水与江汉云梦之间,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动人诗篇。”这个结论,除李白的出生年分尚可商榷(见后文)外,都是正确的。但是,该文的大部分篇幅不是用来考证李白自己的出生情况,而是用来考证李白的祖先活动的历史,这就有必要提供可靠的资料补足前者的欠缺部分。因为,就在最近,还有同志发表文章①,根据李阳冰的《草堂集序》,“推断李白一家就是于公元七0五年从条支返回内地的”,因此,结论断定李白应生于条支,而不是生于蜀中。当此纪念李白逝世一千二百二十周年之际,实事求是地确认李白的出生地,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。不久前,我参加了江油李白纪念馆的筹建工作,接触了一些历史资料,调查了几处李白在江油的遗迹,看了有关李白历史的碑刻拓片,认为李白出生于江油这一史实是不容否定的。现在提出自己的理由,供大家参考研究。
一、与李白同时代的人认为李白出生于四川
第一个为李白编诗集的魏颢说李白“身既生蜀”,这个说法是可靠的。李白与魏颢的关系很亲密,据李白《送王屋山人魏万(即魏颢)还王屋》诗序中说:“王屋山人魏万云:自嵩宋沿吴相访,数千里不遇,乘兴游台越,经永嘉,观谢公石门,后于广陵相见。美其爱文好古,浪迹方外,因述共行而赠是诗。”魏颢在天宝十三年(754)用了大半年时间,走了几千里路访问李白,可见对李白十分崇敬。李白对魏颢也很尊重, “宣父敬项橐;林宗重黄生。一长复一少,相看如弟兄。惕然意不尽,更逐西南去。同舟入秦淮,建业盘龙处。”他俩从春到夏,很亲密地一同游览了广陵、金陵等地。李白说魏颢“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,无忘老夫与明月奴,因尽出其文,命颢为集。”魏颢没有辜负李白的信任,七年后将李白的诗编为《李翰林集》,序言中说:“蜀之人无闻则已,闻则杰出。是生相如、君平、王褒、杨雄,降有陈子昂、李白,皆五百年矣。白本陇西,乃放形因家于绵。身既生蜀,则江山英秀。”这里很明确地说李白祖籍在陇西,出生于蜀。魏颢写这篇序言的时间是上元末,即公元七六一年,李白还健在,序中也说:“白未绝笔,吾其再刊。”他还准备以后再给李白编诗集。
与李白同时代的刘全白在贞元六年(790)即李白去世后的二十八年写的《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》一开头就以肯定的语气说:“君名白,广汉人。”广汉就是绵州巴西郡昌隆县(后称彰明县,今属江油县)。此县在汉代属广汉郡,刘全白按汉时地名而言,故称之为“广汉人”。《碣记》中还说:“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,及此荒坟将毁,追想音貌,悲不能止。”可见刘全白不仅见过李白,而且还有较深的交往,他说李白是广汉人。应当是有根据的。
与李白交谊最深,当然是杜甫。从杜诗中可以看出杜甫认为西蜀乃李白诞生之地。《不见》中的“匡山读书处,头白好归来。”就有“叶落归根”的意思。曾有人说匡山是指庐山,那是误解,杜田的《杜诗补遗》早就纠正了这个错误:“白厥先,避仇客居蜀之彰明,太白生焉。彰明有大小匡山,白读书于大匡山,非匡庐也。”杜甫写此诗时正在四川,与李白已经分离了十多年,他急切地想再见到李白,所以希望李白回到四川故乡来。如果匡山是指庐山,这诗句岂不是应改为“白头好归去”么?在江油青莲乡李白故乡的对面确实有一座匡山,山中有大明寺,李白少年时就在此寺中读书。匡山属岷山的支脉,也就是李白“与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”的所在。唐朝人郑谷《蜀中》诗“云藏李白读书山”,也是指大匡山。据县志说: “山石方隅,皆如匡形”,故名匡山。山中的庙宇早在贞观年间就修建了。至今在匡山的李白读书处还立着一块北宋熙宁元年(1068)刻的《中和大明寺住持碑》上刻有:“……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,少为当县小吏,后止此山,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……有题是寺诗云: ‘晚峰如画参差碧,藤影摇风拂槛垂,野径来多将犬伴,人间归晚带樵随,看云客依啼猿树,洗 僧临失鹤池,莫怪无心恋清境,已将书剑许明时。’”这首李白的《别匡山诗》表达了对诞生养育自己的故乡的热爱和依恋的情感,可以和杜诗相印证。
李阳冰是李白的从叔,公元七六二年李阳冰在当涂作县令时,李白投靠于他。 “阳冰试弦歌于当涂,心非所好,公遐不弃我,乘扁舟而相顾,临当挂冠,公又疾亟。草稿万卷,手集未修。枕上授简,俾予为序。”在李阳冰作的《草堂集序》中介绍的李白家世,应当是出自李白“枕上”亲授。《序》曰:“李白,字太白,陇西成纪人,凉武昭王 九世孙,蝉联 组,世为显著。中叶非罪,谪居条支,易姓与名。然自穷蝉至舜,五世为庶,累世不大曜,亦可叹焉。神龙之始,逃归于蜀,复指李树而生伯阳。惊姜之夕,长庚入梦,故生而名白,以太白字之。”这段文字明明白白地说入蜀之后李白才诞生。再从李白这个名字来看,只有生在西蜀才有可能姓李名白,因为他家在西域是“易姓与名”,并不姓李,入蜀后才复姓李,如果李白出生于西域就不会叫做李白了。问题在于入蜀时间是不是在神龙之初?按照李白在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)所作的《为宋中丞自荐表》云“年五十有七”推算,神龙元年李白已经五岁了。清人王琦在编《李太白全集》时就提出:“岂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”的疑问。我认为完全有此可能。“神功之始”是公元六九七年,入蜀后四年,即公元七0一年生李白,这就与前后文的意思不再 牾。从历史文献来看,也确有“神功”与“神龙”相混淆的先例。如《全唐文》所载苏颋《唐 碑》中有“……神功初徵拜辅国大将军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。”岑仲勉先生考证此处“神功”系“神龙”之讹②。
二、李白认为巴蜀是诞生养育自己的故乡
在李白的诗中多次谈到他自己是蜀人,对于诞生养育他的巴蜀故里怀着深厚的眷恋之情,这种感情愈到晚年愈加强烈。
《题嵩山逸人元丹邱山居》:“家本紫云山,道风未沦落。”“家本”的意思就是老家,是指诞生自己的家庭居住的地方。紫云山就在今江油县境内。《彰明县志》卷四记载:“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,峰峦环秀,古木 翠,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。”现存的李白故居遗址就在紫云山下。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:“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,云楚有七泽,遂来观焉。”司马相如是西蜀人,李白认之为同乡,当然他自己是蜀人。《淮南卧病寄蜀中赵徵君蕤》:“国门遥天外,乡路远山隔,朝忆相如台,夜梦子云宅。”相如台即司马相如琴台,子云宅即杨雄故居,都在成都。李白在这首诗中思念的故乡当然是西蜀。《渡荆门送别》:“远渡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……仍连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”“故乡水”指从巴蜀流出来的长江水,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故乡巴蜀的依恋之情。《宣城见杜鹃花》:“蜀国曾闻子规鸟,宣城还见杜鹃花,一叫一回肠一断,三春三月忆三巴。”这首诗是李白暮年所作,其思乡之情异常强烈而悲苦。
从《李太自全集》和《江油县志》中查出:李白在故乡江油的少年诗作有十首,离开江油以后所写的思蜀、颂蜀、咏蜀的诗有三十三首。这些诗篇讴歌了巴蜀的秀丽风光,表达了他对故乡的依恋之情。
有同志说:在李白的《江西送友人之罗浮》有“乡关眇安西”这一句,可以证明安西大都护府是他的第一故乡。这首诗中有句:“桂水分五岭;衡山朝九疑。乡关眇安西,流浪将何之?尔去之罗浮;我还憩峨眉。中阔道万里,霞月遥相思。”这些诗句充满了思乡之情,当写于晚年流浪于江南之时,希望结束流浪生活,回到故乡去。“我还憩峨眉”这就是说想回去的故乡是巴蜀,但前面又说是“乡关眇安西”,如果这里指的是安西都护府,就与后面一句有矛盾,思念的故乡与想回去的故乡不一致。因此王琦在该诗的注中说:“按文义,安西字疑讹,指为陇右道安西大都护者,恐未是。”我认为诗中的“安西”可能是“巴西”之讹。“乡关眇巴西”与后面的“我还憩峨眉”意思就一致了。在彰明县匡山上《谪仙词堂碑》文中也有“生于巴西”的记载。
三、从唐代与北宋的几块碑刻中看出李白出生于四川
关于介绍李白家世的碑文,大都爱引用范传正的《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》:“公名白,字太白,其先陇西成纪人。绝嗣之家,难求谱牒。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,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,纸坏字缺,不能详备。约而计之,凉武昭王九代孙也,隋末多难,一房被窜于碎叶,流离散落,隐易姓名。故自国朝以来,漏于属籍。神龙初,潜还广汉,因侨为郡人。父客以逋其邑,遂以客为名。高卧云林,不求禄仕。公之生也,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,先夫人梦长庚而告详,名之与字,成取所象。”郭沫若同志根据这段文字推论李白出生于碎叶。其实这段文字与“李序”大抵相同,其意思仍然是“潜还广汉",也就是入蜀之后李白才出世。硬说李白出生之后才入蜀,就违背了“范碑”的本意。
介绍李白生地的唐代碑刻不仅是一块“范碑”,在李白的故乡江油就有唐梓州刺史于邵撰文的“李白碑”。据北宋欧阳 的《舆地广记》载: “彰明县……有唐李白碑,白之先世尝流 州,其后内移,白生于此县。”④这段文字中的 州可能是西州之讹,唐代的西州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, 州在四川西南,与其他文献资料对照,应当是流放西州。不过李白出生地点是彰明县,这一点是明确的。此外,北宋乐史(930年一1007年)的《太平寰宇记》,王存的《元丰九域记》,都说绵州彰明县有唐梓州刺史丁邵撰文的李白碑。明代学者曹学 的《蜀中名胜记》彰明县这一条目下有: “李翰林碑云: ‘白本宗室子,其先避地客蜀,居蜀郡之彰明,太白生焉……梓州刺史于邵作。’李白碑在县之宁梵寺三门下。志云,碑在县南二十里,即白故宅。”从这段记载来看,至明代时,唐梓州刺史于邵立的碑还存在,碑文上说,李白生于彰明。现在这块唐碑虽然不存在了,但北宋的几块碑还保存着。淳化五年(994)杨遂撰写的《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》中说: “先生旧宅在青莲乡,后往县北戴天山读书,今旧宅已为浮图居之……岷山之精,上为金星,母以梦协,先生巳生,劂名暨字,则而象之。”⑤李白故居列面的紫云山、戴天山都是岷山支脉。碑文的意思当然是说李白生于彰明青莲乡。立在李白少年读书处匡山上有一块宣和五年(1123)刻的《谪仙祠堂碑》,碑文说:“谪仙实李唐宗室,□以罪徙西域,后遁还,生于巴西……观绵州刺史高祝记之于前,县令杨遂记之于后,崔令钦之文泛论其出处,□□杨天惠作石刻于县廨之西厅,盖必得其详矣。”这块碑中提到的四个人都曾撰文介绍过李白的家世。现在还可查考的,除前面谈到的杨遂的碑文尚存外,还有杨天惠的《彰明逸事》,其中说: “元符二年春正月(1099),天惠补令于此,从学士大夫求问逸事,闻唐李白本邑人。”
在李白故乡四川江油的这些碑石,距李白去世不久,唐碑不过百年,杨遂碑只有二百三十年,《谪仙祠堂碑》距李白逝世也才三百多年,碑上都说李白生于彰明,应当说是可信的,可以印证“李序”、 “范碑”说的入蜀之后才生李白。
四、李白故乡的人民一直认为李白诞生于本县青莲乡
李白究竟诞生于何地?这在李白的故乡是不成问题的事情,千百年来一直认为李白就诞生于本县青莲乡。关于李白诞生的一些故事、轶闻世代相传,李白故居遗址至今犹存。李白的家庭入蜀后定居的地点,即李白的生地当时在绵州巴西郡昌隆县青莲坝,现属江油县青莲公社,此地北距江油县城(中坝)三十里,东北距原彰明县城(今彰明公社)十五里, 南距绵阳(古绵州)六十里,处于涪江与盘江汇合处,背靠天宝山、太华山;面对紫云山、戴天山(即匡山);位于古陇西道(甘肃通往川西的古道)旁,在唐代是繁荣的商业集镇。
地方志明确记载李白出生于青莲乡。《四川总志》: “龙安府平武县有蛮婆渡,在江油青莲坝。相传李白母浣纱于此,有鱼跃入篮内,烹食之,觉有孕,是生白。”《江油县志》:“唐李白生于青莲坝,旧隶江油治南七十里。”《彰明县志》: “青莲乡一名漫婆渡,(又或蛮婆渡),相传李白母浣纱于此,有鲤鱼跃入篮内,烹而食之,遂孕而生白。”县志中还记载了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李调元的《太白故里考》: “自唐李阳冰序其文,刘全白撰其碑碣,皆云广汉人,而论白者或曰陇西,或曰山东,不知白实生于蜀之巴西也。唐范传正 其 曰:凉武昭王九世孙,昭王陇西人。隋末以罪徙西域,神龙时白父客自西域逃之绵之巴西而生白焉。即今彰明之青莲也,一作清廉,在漫波渡,离城十五里,右为匡山,所谓‘匡山读书处’也”以上所引地方志的记载虽有不科学的成分,但李白出生于江油青莲的事实总不能说成“好事者”的捏造。
李白出生的具体地点现在还能找得出来,青莲乡的李白故居在北宋时被称为“陇西院”。《彰明逸事》:“青莲乡故居遗址尚在,废为寺,名陇西院。”因李白自称“陇西布衣”,其祖籍在陇西,故居又在陇西道旁,后人为纪念诗人诞生于此,故名陇西院。明末曾毁于兵燹,现存的建筑是乾隆五十三年(1788)重建的。门口有“陇西院”三字,两边有对联:“弟妹墓犹存,莫谓诗人空浪迹;艺文志可考,由来此地是故居。”离陇西院不远有李白胞妹李月圆居住过的“粉竹楼”以及李月圆坟,李太白衣冠墓。此外还有太白读书台、洗墨池、太白渡、磨针溪、太白祠……等二十多处遗迹以及许多动人的传说。对于这些陈迹恐不能一慨贬之为“好事者”的虚构,而应当作为李白出生于江油青莲乡的旁证。
综上所述,根据李白的自叙和亲授,根据与李白同时代人的记述以及千百年来在李白故乡刻之于碣石,传之于口碑,记之于方志上的材料,应该可以证明李白是出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了。